地方站: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您的当前位置: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2017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练习82

发布:2017-04-01    来源:硕文公务员资讯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2017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公告在2017年3月1日公布,笔试在2017年4月22日举行。浙江公务员考试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综合应用能力》,历年考试不指定用书,可参2017年浙江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备考。
  行测科目覆盖内容广泛,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攻克行测,一方面要掌握解题技巧,另一方面要多加练习,为帮助考生练习有关题目,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提供每日一练,帮助考生提高。
  1.扩张性货币政策指的是(  )。
  A.提高基本存款利率
  B.发行国库券
  C.提高贴现率
  D.降低贴现率
  2.根据现行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处分的有(    )。
  A.降级
  B.撤职
  C.降职
  D.严重警告
  3.“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4.犯罪分子刘某强奸了邻居一名9岁女孩,为掩盖罪行,又杀人灭口,尸体被发现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刘某找到铁哥们李某,将犯罪的全过程告诉李某,并希望李某承担罪责,到公安机关自首,并拿出3万元给李某,李某处于哥们义气,又贪图3万元,于是但应了刘某的要求,随后到公安机关自首。由于其交代的犯罪情节同侦查结果基本相吻合,公安机关误认为李某是作案者。当人民法院以强奸、杀人罪处李某死刑时,李某才如实交代了事实真相。经公安机关查明后,李某被释放。至此,李某已被错误扣押98天时间。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公安机关是赔偿义务机关
  B.检察院是赔偿义务机关
  C.李某可以请求精神抚慰金
  D.不予赔偿
  5.下列法律现象与概念对应错误的是(  )。
  A.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自由裁量权
  B.载于简牍谓之书,合而验之谓之契——合同
  C.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物权
  D.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疑罪从无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参考解析
  1.D【解析】贴现是对未到期的票据进行提现的成本,也就是企业在需要现金时的动作。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按一定的利率计算利息,这种利率即为贴现率。当贴现率高的时候,如果要提前取得现金就要付出高的成本,降低贴现率就可以降低成本。贴现率下降的情况下,利率的走势一定是往下的。投资加大,储蓄将少,货币供应加大,符合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定义。 故正确答案为D。
  2.AB【解析】《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33条规定: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因此,本题选择A,B项。
  3.A【解析】这段话强调了八路军、新四军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即一切为了群众,A项表述最为准确,B、C、D项与题干表达的意思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4.D【解析】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九条规定: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所以,本题中,不予赔偿。
  5.A【解析】A选项中“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对应“原心定罪”,其内容是在审判中重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如不合乎,必须严惩;如合乎,虽犯法亦可从轻论处。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由此可知A选项法律现象与概念对应错误。
  B选项“载于简牍谓之书,合而验之谓之契”对应的是合同。主要由于书契在卖买交易中又称为“质剂”,在古代使用简牍书写的时代里,总是将交易内容一式二份同时写在简牍两边,然后从中间破别开来,两家各得其一,检验时两片验之相合称为契合。故B选项对应正确。
  C选项“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这是法家的思想,主要强调法律,尤其是物权的作用。故C选项对应正确。
  D选项“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出自《尚书》,基本含义是,在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源自西周,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难案件,都采取了从轻处断或赦免的办法。这就是中国古代“疑罪从无”法律思想的一个印证。故D选项对应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zj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16
出版物经营及网络发行许可证号:新出发 苏A零字第 江02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苏B2-20120087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