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您的当前位置: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201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精讲(21)

发布:2013-05-15    来源:硕文公务员资讯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的片段阅读部分是浙江省考历年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必考题型。片段阅读主要是给一个不算长的文字资料,一个设问,下面四个选项,根据不同的提问方式作答,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文段的理解能力。更多片段阅读题型参考201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提前复习教材,同时可利用此教材高效备考2014年浙江省公考。
  下面,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zjgwyw.org)特整理片段阅读习题以及详细解析,供考生参考练习。
  1.假若城市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学校之间公平分配,那么就不会出现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区别,也不会有一些教师因教育资源的过度聚集而“暴富”。假若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得到公平分配,边远地区的山村学校能获得更多的投入,那么,乡村教育就不会如此艰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B.教师收入的两极化
  C.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域差距化       D.学校划分的等级化
  2.出于对进城农民工生活的深切关怀,作家们在叙述农民进城的故事时,大都会情不自禁地持有一种严正的道德立场,这些故事往往被简化为一种苦难叙事或控诉文学,在这种叙事图景中,城市和农村往往被抽象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世界,农民们在城市中的挣扎,也总是被演绎为一曲关于质朴价值遭到毁灭的挽歌。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现代文学创作应更多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
  B.“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进城农民工生活艰难
  C.文学创作关于农民进城故事的叙述,有利于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D.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
  3.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下列对“转基因作物”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4.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
  A.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B.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C.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D.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5.鲁迅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不仅使他的杂文增加了批判的力量,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鲁迅对昆虫学非常熟悉,所以他能随手选取恰当的昆虫加以解剖,鲁迅在《春末闲谈》中指出“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知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用毒针在青虫的“运动神经球上一螫”,把它麻醉成半死不活状态,然后“在它身上产下蜂卵”,慢慢孵化子女,这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利用愚民手段害民的“高招儿”。
  短文中引用了鲁迅杂文中的话,引用的目的是:
  A.说明鲁迅掌握的自然知识是相当丰富的
  B.说明鲁迅对昆虫学非常熟悉,能随手选取加以解剖
  C.说明鲁迅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使杂文更具批判力和感染力
  D.说明鲁迅善于形象地揭露统治者愚民害民的罪行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A。文段论述的是如果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就不会产生教师收入两极化和学校划分的等极化。A项概括得最为全面。
  2.【解析】D。作者通过“往往”、“简化”和“总是”等词强调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存在局限性。由“价值世界”、“质朴价值”可知,这种局限性在于只是做出了价值判断,而看不到其他方面。故作者的观点是“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即D项。
  3.【解析】D。文段首先指出,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接着说明作物产生新特性是通过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来实现的。由此可知,D项表述最准确。
  4.【解析】D。文段由“从众”的定义入手,分析了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即一是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被迫趋于一致;二是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自愿与群体思想、行为保持一致。由此可知,D为文段的论点。
  5.【解析】C。第二句为中心句,总领全文,后面引用鲁迅杂文就是为了举例论证中心句。C项概括了第二句。A、B两项只是事实陈述,D项则是对引文本身的概述,三项均非引用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zj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16
出版物经营及网络发行许可证号:新出发 苏A零字第 江02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苏B2-20120087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