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您的当前位置: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申论范文

2011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1)

发布:2010-11-04    来源: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从学术研究和应对的能力机制角度考虑,在我国大概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类似地震、海啸、洪水等等。第二类一般是重大的生产事故,像“京广路塌陷”,就属于重大的交通事故,还有工厂的生产安全事故、煤矿的坍塌、爆炸等等。第三类也就是我们讲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像非典、“禽流感”、“猪流感”,都属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第四类是涉及重大社会安全的事件,比如恐怖袭击。
  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特别重大的是Ⅰ级,重大的是Ⅱ级,较大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
  2.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堪称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应对自然灾难最为迅速的一次。
  较之过往的自然灾害,中国政府此次救援行动,无论在决策效率、动员能力,还是在高层的亲力亲为以及灾情的信息披露上,都显示出巨大的进步。
  地震发生六小时后,2008年5月12日晚8点,温家宝总理飞抵都江堰市。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主持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任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任副总指挥。
  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立即启动国家地震一级应急预案;民政部先是启动了自然灾害救助二级应急预案,当日晚10点15分,改为最高级别的一级响应;国土资源部启动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严防灾区因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救灾指挥中枢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工作。按照上述预案,中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同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
  中央各部门、各省纷纷成立相应的救灾应急机构,自上而下组织各自的救灾活动。诸多参与救援的中央部门都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负责人,人称“大半个国务院搬到四川”。
  军队系统也作出快速反应。震后18分钟,中国军方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从北京发出情况通报,解放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按照该预案,所有的军队武警,统一归属总参指挥部调遣。
  在重灾区四川省,震后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总值班室、交通、卫生、救援等七个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专业救援队获准进入灾区后,四川省又增设了国际救援协调组。四川省21个市、州,均成立了以市(州)委书记为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四川省重灾区都江堰市、汶川县、北川县、什邡市、绵竹县等,虽然地震造成交通、通讯、水电全部中断,很多地方的县级政府和部门的办公楼倒塌,整个行政管理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但一旦恢复交通和通信,地震中幸存的基层官员基本能投身于紧急救援中。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同时,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问: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基本思路?
  答:一是重在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二是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
  三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问: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规定了哪些制度?
  答: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面力量,依法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避免其发展为特别严重的事件,努力减轻和消除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对此,突发事件应对法与现行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行政法规作了衔接,同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实际需要并参考借鉴国外一些应急法律的规定,规定了一些必要措施: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二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人员救助、事态控制、公共设施和公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措施。
  三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当事人、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控制有关区域和设施、加强对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等措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时,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四是发生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
  问: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需要抓紧做好哪些工作?
  答: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许多新的制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全面、正确实施,需要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要结合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对这部法律的重大意义、立法背景、主要制度等进行宣传报道,既要让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掌握这部法律,也要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这部法律,提高全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强化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要加强对现行有关突发事件规定的清理完善工作,凡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抵触或者不一致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关配套制度,比如应急财产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制度等。
  三是落实相关措施。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落实好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研究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等各项要求,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4.长达184天展期,高达7000万的人流,中心城区横跨浦江两岸……当这些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亮点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安全办博”,上海能否成功做到?在2007年12月27日举办的第四届“世博会与法治化论坛”上,“世博公共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爱知世博会相比,上海世博会的风险要素更多、更复杂、解决难度更高。”华东师范大学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洁华直言,上海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启动各项安保准备工作。
  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上海已经编制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将在今后借鉴北京奥运的安保经验。“譬如外带饮料,今后很有可能不允许带入园区”。
  人流疏散:紧急时刻闭园
  200个国家,700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人流如何合理引导成了棘手问题。“世博会要防止过度集中、无序管理引发踩踏事件。”周汉民表示,上海将通过“消峰填谷”的方式分散人流。
  “广播、电视、手机消息,通过种种传媒手段,届时我们将让游客了解目前世博园区的通行状况和相关场馆的安排;另外我们还将开设夜场,进行人员分流。”周汉民透露,在极其紧急时刻,还将采取闭馆闭园的措施。
  危险品:警犬可上岗嗅探
  面对匕首等冷凶器、热兵器,金属探测器自然是上海世博会的选择,但对于炸药、剧毒物品,这种装置无疑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在对爱知世博会安保工作做出详尽分析后,陈洁华提出建议,不妨可采取警犬管理,除了人工检查、手摸、眼看等,经过专业培养的警犬嗅觉将起到奇效。“另外,它还能对犯罪分子起到心理震慑作用。”
  饮料:严禁外带入内
  带着饮料来看世博会?对不起,届时参观者恐怕不得不把这些外买的饮料留在门口。
  陈洁华说:“上海世博会必须禁止带饮料入场。”对此,周汉民也表示肯定。“虽然目前还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是相当可取的。就我个人而言,完全同意这种做法。”
  互联网:立体备份来应对
  网上世博会,是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无需亲历现场,只要轻点鼠标,就可逛遍世博场馆。
  不过,这将面临黑客攻击、网络带宽限制和数据丢失等诸多考验。对此,上海市信息委副主任陈跃华表示,将为世博设立大容量、高带宽的安全通信网络,所有数据都将进行立体备份。
  “这种备份包括异地备份、地下备份、就地备份等,数据不仅在浦东浦西各设立专库保存,就连地下都有‘保险箱’。”陈跃华表示,即使发生暴雨台风等天灾,都用不着担心数据会出现问题。
  食品:数据库动态监测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参观人群中预计八成将在园区就餐。而这个期间,恰逢夏秋高温,食品安全无疑成为一大挑战。
  “上海将建立世博食品安全基础数据库,包括食品种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企业、餐饮服务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信息都在其中,实现动态监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谢敏强指出,通过这种全程监控和重点产品的可追溯体系,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隐患时,食药监部门就能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实施缺陷食品召回制,最大程度消除危害。
  5.中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处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历史记载,一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6次,其中4次发生在中国;20世纪全球共发生8?5级以上大地震3次,其中2次发生在中国;20世纪中国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总人数几近一半。
  中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大,季风影响强烈,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灾域广、灾损重。同时,暴雨洪涝、火灾、地质灾害、海洋灾害、交通事故、矿难、疫病等公共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造成巨大社会经济损失。
  2005年中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公共事件,直接经济损失约3253亿元。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2008年初雪灾仅40天时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汶川大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之巨更是难以估量。
  6.2009年2月9日晚21时许,北京市京广桥附近的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央视新大楼齐高的配楼已经被大火所包围,火柱冲天,一公里范围内天空落下像雪片一样的灰烬。北京市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调派16个中队、54辆消防车赶赴现场,但灭火水柱高度有限,难以一时控制住火势。
  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火灾系违规燃放烟花引起。
  7.灾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行应急管理制度、体制、机制中的问题。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议的常委们,很多都是带着对2008年以来一系列灾害的反思来到会上的。会议期间,紧扣完善社会管理这一主题,常委们纷纷就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发表真知灼见。
  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军区原司令员邱衍汉认为,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还存在着六方面问题:现行指挥机制不是专门的、常设的,平时深入研究不多,突发事件的发生后需要一个临时抽组、磨合过程;现行情报掌握、交流、分析评估制度略显滞后;应急预案的修订、演练没有形成经常性制度,预案不全不细;战略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布局均存在不足;现行应急救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及其装备均有待加强;公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自救知识普遍缺乏。
  为此,他建议从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入手,逐一解决存在的问题,从事前防范、事中处置和事后善后的整体,全方位完善应急管理制度。邱衍汉特别建议,要改进目前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骨干队伍建设。国家除战略储备外,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可能遇到的灾害情况预储2/3的物资,加强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运输能力。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常委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目前的应急管理体制中存在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清、协同应对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很多地区只着眼于减轻自身的车流压力,各地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部分道路交通阻塞和滞留加重,延缓了救灾过程。另外,因为预测预警能力不足,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等问题也都暴露了出来。
  王显政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健全应急管理体制,使其常态化和专职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等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另外,加强信息系统、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运输能力、应急队伍等方面的建设,确保灾害来临时,能够迅速、及时地整合出多元、高效的救援力量。
  8.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台风、地震是家常便饭,雪灾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但关于任何一种灾难的信息都能在现有的法规、条例或资料中找到,在此基础上修建避难场所、储备食品和水、健全应对各种灾难的政策措施,东京于1991年建立的防灾中心能承受与关东大地震相同震级的地震,自备的发电装置也可以保证3天的正常电力,东京还与周边的13个城市建立了灾难互援机制;日本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备有救急包和防灾用品;日本非常注重和强调“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御自然灾害”;细数起来,还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他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频发的灾难增强了日本人民的防灾抗灾意识,除了完善的应急制度和设施,他们还有心理上的应急准备。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美国通过立法来界定政府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权限,将应急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美国先后制订了上百部专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事件的法律法规,并注重从每一次紧急事件处理中吸取教训,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台了“联邦应急方案”,规定遇到紧急事件,首先由各州和地方政府作最初反应,如果事件超出地方政府处理范围,在地方申请下,由总统正式宣布该地属于受灾地区或出现紧急状态,“联邦应急方案”随之投入实施。
  以该方案为代表的美国应急体系强调对突发事件既要作出规范化、一体化的反应,同时通过模块划分确保应急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具有最大程度的灵活性。“联邦应急方案”将应急工作细分为交通、通信、消防、大规模救护、卫生医疗服务、有害物质处理等12项职能,每项职能由特定机构领导,并指定若干辅助机构。视灾难及紧急事件的不同性质,启动全部或部分职能模块。
  9.福建省卫生厅下发《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援助工作预案》,要求各地培训心理危机援助专业队伍,逐步建立以医务人员和基层干部为骨干的群众性心理辅导网络。
  福建省卫生厅介绍,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援助组织体系由援助领导机构和援助专家组组成,负责所在地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的应急援助工作。
  福建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将分别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援助领导小组,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援助专家组。
  根据安排,福建省级专家组不少于20人,市级不少于10人,县级3到5人,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心理援助。
  此外,福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下一步将心理危机援助工作相关信息资源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加以分析和评估,建设心理危机援助工作信息系统,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
  目前,心理危机援助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已经开始,相关培训工作结束后,福建将在全省建立一支比较稳定和专业的心理救援队伍。
  10.2008年6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作为公务员四类培训的重要内容。
  通知要求,培训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和法制),重点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应急管理体制、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监测与预警制度、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等。
  三、申论要求
  1.请先判断以下表述正确与否,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在括号内打“×”,对于你认为不正确的选项,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收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B.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C.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只能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不能越级上报。()
  D.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可以不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E.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2.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内容。(20分)
  3.针对材料2,请你谈谈《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有什么重要意义?(20分)
  4.根据所给材料,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就突发事件应急问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40分)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A(√)
  B(√)
  C(×)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D(×)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E(√)
  2.答案提示
  我国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破坏严重的国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而我国的应对突发事故的机制还不健全,应对措施还不完善。为此,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级政府也在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答案提示
  (1)《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基本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的机制,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制度。
  (2)《突发事件应对法》规范了应对突发事件行为的主体的权责。
  《突发事件应对法》既明确了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规定了社会、公民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格局。
  (3)《突发事件应对法》推动应急体系建设。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基础设施、物资储备、科技保障能力等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将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应急体系建设。

  4.参考答案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
  我们从来不曾想到,2008年的中国会遭受如此多的劫难:雪灾、疫情、车祸、地震。然而灾难当头,除了摒住呼吸,除了悲伤扼腕,更应反思总结,从这些灾难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加强了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国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覆盖了各地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预警预测、信息报告、应急联动、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等机制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健全专家辅助决策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
  (2)宣传教育,全民参与。要特别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图书、报刊等,在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完善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和预案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增强群众自发组织能力。
  (3)完善预案,做好演练。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管理工作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加强基础工作,完善网络建设,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将预防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控制危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信息公开,及时上报。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俗话说:“防范于未然。”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国的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必将完善,当我们再一次面对灾难时,我们会拥有更切合实际的应急方案,会更加胸有成竹、沉着冷静,更高效率地战胜灾害。

  推荐阅读:
  浙江公务员备考专题之历年真题及解析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zj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16
出版物经营及网络发行许可证号:新出发 苏A零字第 江02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苏B2-20120087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